玉米穗腐病是玉米生长后期的重要病害之一,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产量降低:玉米穗腐病会导致玉米果穗顶部或中部变色,大片或整个果穗腐烂,严重影响玉米的结实率和产量。
品质下降:病粒皱缩、无光泽、不饱满,并出现各种颜色的霉层,严重影响玉米的外观和品质。
毒素产生:部分病原菌如曲霉菌中的黄曲霉菌,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有毒代谢产物,如黄曲霉素,这种毒素对人和家畜、家禽具有毒害作用,易引起中毒。
经济损失:由于病害导致的产量降低和品质下降,以及处理病害所需的成本,会给农民和农业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玉米穗腐病的防治措施
针对玉米穗腐病的危害,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结合当地具体情况,选用高产、优质、抗病的玉米品种进行种植,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农业防治:
推行轮作,避免连作导致的病原菌积累。
适期早播,减少玉米在多雨季节的生育日数,避开病害高发期。
合理密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环境湿度。
科学施肥,施足底肥,追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充足成熟时采摘,并晾干后储存,以降低储藏期发病的概率。
药剂防治:
在玉米抽穗期,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重点喷果穗及下部茎叶,每隔7天喷1次。
发病初期,可喷洒5%井冈霉素水剂,每亩用药50-75毫升,对水75-100公斤,或用50%多菌灵悬浮剂700-8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进行喷施,视病情防治12次。
也可使用苯甲丙环唑、丙环唑、己唑醇、三唑酮等药剂进行防治,注意按照说明书正确使用。
种子处理:播种前对种子进行精选,去除伤、病、弱、小种,然后进行晒种和包衣处理,以降低种子带菌率和苗期病害的发生。
田间管理: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排水防涝,降低田间湿度;及时清理田间病残体,减少病原菌的积累和传播;留意防虫,减少因虫害造成的伤口而增加病菌侵染的机会。
通过综合运用以上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玉米穗腐病的发生率和危害程度,确保玉米的产量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