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上旬以来江苏全省气温逐步回升,油菜生育进程明显加快,目前我省大部分地区已进入蕾薹至初花期,3月中旬后全省自南向北将陆续进入盛花期,是菌核病花期侵染和有效防控的关键时期。受上年迟播比例偏大、前期弱苗比例高、冬季降水偏少、近期阴雨天气多等因素影响,油菜抗病抗逆性差。根据当前菌核病病源基数、苗情特点与生育进程,结合花期天气趋势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我省油菜菌核病将中等至偏重发生。各地要加强监测预警、强化组织发动和服务指导,积极推进科学防控,力争将油菜菌核病等病虫危害损失压到较低水平,夯实全年粮油丰产丰收基础。
1 发生趋势
综合分析田间菌源、苗情特点及花期气候,预计油菜菌核病中等发生,苏南、沿江、沿海地区偏重发生。预报依据如下:
1.1 病源基数
今年菌核病病株最早于2月下旬查见,晚于上年。据3月中旬调查,全省叶病株率加权平均1.4%,低于上年同期(2.8%),沿淮及淮北地区叶病株率大多在1%以下;里下河地区叶病株率大多在1%~2%;苏南、沿江、沿海部分地区大多在3%左右。其中海门区叶病株率4%(最高10.0%),低于上年同期的16.6%(最高60.0%);如东县叶病株率1.4%(最高5.0%),低于上年同期的8.7%(最高9.0%)。前期田间湿度小,菌核萌发迟、子囊盘数量较低,但是近期上升明显。3月上旬调查田间萌发子囊盘密度明显升高,全省每平方米0.5个(最高16个),但低于上年同期的2.5个(最高44个)。随着温度逐步回升,3月中下旬将进入萌发盛期,与大面积花期吻合,增加了菌核病花期侵染及侵茎危害的风险。
1.2 品种抗性与苗情
据统计,我省2024年秋播油菜面积320万亩左右,与去年基本持平,主要品种有沣油737、浙杂903、秦优10号、德核杂8号、沣油306、宁杂1838、德徽油88、宁杂1818等,占总面积60%以上,且普遍对菌核病抗性不强。据各地调查,3月上旬我省部分早茬油菜已进入始花期,与常年相当,但由于秋播部分稻茬油菜播种出苗偏晚,播栽期拉长,导致油菜生育进程不齐,部分晚直播油菜还未进入蕾薹期,地区、田块间苗情差异大;去年12月至今年2月上旬持续降雨偏少,部分地区出现不同程度旱情,影响油菜根系养分吸收和生长发育,生长放缓,进一步拉大了生育期差异,预计全省大面积盛花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花期将持续1个月左右,油菜苗情偏弱,易感病期长,增加了病菌侵染和发病几率。
1.3 气候条件
油菜生长中后期菌核病流行程度取决于花期气候,气温高、降水多、湿度大,病害流行几率高。据省气候中心预测,3月下旬至4月上旬,淮北地区和江淮之间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1℃,苏南地区较常年偏高1~2℃;3月下旬至4月上旬,苏南地区累计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将偏多,全省范围内有多次降水过程,田间湿度大,利于菌核病菌核萌发进而侵染油菜。油菜主产区盛花期间气候条件总体利于菌核病发生流行和侵茎危害。
2 防治意见
油菜菌核病是影响我省油菜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病害,近期将进入菌核病防治的关键时期,为有效控制油菜重大病虫危害,打赢夏熟粮油丰收重要一仗,各地要高度重视,及早部署防控工作。
2.1 加强监测预警
各地要根据油菜菌核病监测调查规范,认真做好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工作,尤其是对菌核病常发、重发田块加强监测调查,及时掌握病害发生动态。同时加强与栽培、气象等部门联系会商,准确把握油菜生育进程及花期天气情况,科学分析油菜菌核病发生动态,适时发布预警信息。在油菜菌核病发生与防治的关键时期,要加大油菜病虫情与防治信息的调度,为有效开展防治提供可靠依据。
2.2 科学开展防控
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统防统治”的防治策略。于油菜开花始盛期(主茎开花率达80% 左右、一次分枝开花株率50%左右),及时开展预防,如遇连阴雨、花期持续时间长等适宜病害流行天气,盛花期(75%的油菜枝梗已开花)须进行第二次药剂预防。药剂可选用氟唑菌酰羟胺、啶酰菌胺、腐霉利、咪鲜胺、异菌脲等药剂,以及盾壳霉或芽孢杆菌等生物菌剂;对蚜虫百株蚜虫量达到500头的重发田块可选用氟啶虫酰胺复配剂、溴氰菊酯等药剂均匀喷雾施药,同时要做好统筹安排,兼治其它害虫,实现“一喷多防”目标。由于油菜花期植株高大,田间郁蔽,要用足水量,确保全面喷透,药后3小时遇雨需做好补治工作。大力推广无人机等植保高效施药器械进行统防统治。有条件地区可喷施赤·吲乙·芸苔、二氢卟吩铁、益施帮等提高油菜抗病抗逆能力、助力单产提升行动。要注意安全用药,油菜花期施药时要停用吡虫啉、噻虫嗪等新烟碱类药剂,以防影响蜜蜂采蜜安全;要停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产生抗性的药剂,各类农药要严格按照规定剂量和浓度科学施用,注重轮换用药,避免抗性产生。
2.3 强化服务指导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广泛开展油菜菌核病防控宣传发动,营造主动防治氛围,提高防治覆盖率。要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病害发生特点,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方案,把好选药、用药关。要充分发挥各类植保社会化组织服务优势,为种植农户及时开展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率。在病害防控关键时期要积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主产区、重发区和技术力量薄弱区,实地指导各地做好防治工作,及时掌握防治困难及防治进展等情况,解决病虫防控中的问题,推进各项措施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