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则“两万斤葡萄因滥用催熟剂被销毁”的新闻在朋友圈疯狂传播,引人关注。这则由华商网报道的新闻,主要说的是西安鄠邑区相关部门联合执法,销毁了约2万斤使用了催熟剂的葡萄。
不少网友一看标题和图片,就以为这些葡萄仅仅是因为用了催熟剂就被销毁的。
但其实仔细阅读新闻细节不难发现,这些葡萄其实是因为过量使用了催熟剂,影响了葡萄质量(原报道:“葡萄落果现象严重”),这样的葡萄卖出去影响当地品牌(原报道:“执法人员现场将质量不合格的果品进行销毁、消毒,就是要确保‘户县葡萄’在社会上的良好声誉”),才被勒令销毁。
那么,葡萄到底能不能使用催熟剂?会不会有问题?能放心吃葡萄吗?
事件回顾:
前天,鄠邑区相关部门联合执法,约2万斤使用了催熟剂的葡萄被销毁。
入园摘走两万斤催熟葡萄
前日下午4时许,鄠邑区农业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公安局组成的联合执法组的执法人员,来到秦渡镇禹王庙村的两块葡萄园,将园中的约2万斤葡萄全部摘下,拉到附近进行石灰覆盖、深埋处理。
“用催熟剂了,可能过量了,很多葡萄都落了。”一葡萄种植户说。鄠邑区农技推广中心一名负责人介绍,日前曾接到有果农反映自家葡萄落果现象严重,在调查中发现,禹王庙村近6亩户太8号葡萄滥用了植物生长调节剂。
执法人员现场将质量不合格的果品进行销毁、消毒,就是要确保“户县葡萄”在社会上的良好声誉。
开展为期一个月专项整治
被销毁葡萄的一户果农表示,他一直都在使用一家农药经销商的药品,“这次可能是对方给的药剂配比没做好。”
但鄠邑区现代生态农业协会负责人表示,果农使用催熟剂使本不该成熟的葡萄看上去已成熟,以便提早上市卖出好价钱。
鄠邑区现代生态农业协会一名技术人员称,“乙烯利”作为植物生长剂被用于农作物的催熟,人食用并不会造成什么危害,但对葡萄的口感和品质影响较大,“用乙烯利催熟的户太八号会偏酸,且不易贮存、运输,这样的葡萄上市会砸了当地葡萄的牌子。”
据了解,鄠邑区葡萄种植面积6.6万亩,年产量10万吨。近几年,为了维护“户县葡萄”的度和市场占有率,鄠邑区要求果农严格按照葡萄标准化技术规程进行生产,以葡萄产业市场竞争力;科学合理用药,克服短期行为,自觉抵制或慎用生长调节剂;树立“户县葡萄”品牌保护意识,做到诚信经营和销售。
据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部主任阮光锋查证:
1、催熟剂是合法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很多水果都会用,其用量和范围有限制。我们正常吃水果,不论是急性中毒还是慢性中毒的情况都不会发生。
2、不要误读这篇新闻,这些葡萄不是因为仅仅用了催熟剂就被销毁,而是因为“过量使用”,导致葡萄品质变差。这是催熟剂“过量使用效果适得其反”的自限性表现。正是这点,一般情况下果农也不会过量使用催熟剂。
3、另外,催熟剂作为植物激素只对植物有用,别再相信“催熟剂会导致儿童性早熟”的传言了。
一、催熟剂是合法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很多水果都会用,其用量和范围有限制。
报道称,种植户为了葡萄早上市,使用了催熟剂乙烯利。介绍乙烯利,得从乙烯说起。
乙烯是植物体内五大植物激素之一,植物自然生长就会产生,它能够调节果实的生长,提示水果该成熟了,果实的自然成熟就靠它。
上世纪初,人们发现乙烯能够催熟水果后,为了更方便处理就用含有乙烯的“煤炉气”帮助水果成熟。不过,乙烯是种气体,用起来不太方便。
于是,科学家就发明了乙烯利(它的学名叫2-氯乙基磷酸,一般是粉末状的,只要溶解到水里,一分子乙烯利能够分解产生一分子乙烯)。将水果泡在乙烯利溶液中,就可以起到催熟的效果。所以,农业上一般用它的溶液喷洒、浸泡果实加快其成熟。
常使用催熟剂的,主要是那些极难长时间保存的水果,比如娇嫩的温带、亚热带水果,如果自然成熟后再收获运送,就很容易变质腐烂,也就很难运输。
所以,通常要在没有成熟的时候采摘,然后用乙烯利处理,让水果在运输储存过程中成熟。正是这样的处理,我们才能在世界各地都能吃到葡萄。
而且,经过乙烯利处理的葡萄等水果,不论是从营养还是口感,它跟自然成熟的水果相差不大,成熟均匀、色泽光亮,更有卖相。所以,乙烯利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被发现以来都被当作是良好的催熟剂使用。
二、那么,乙烯利是否对人体有害呢?
首先,大剂量的乙烯利是有急性毒性的,但注意这里指的是大剂量。
乙烯利是一种有机磷化合物,其急性中毒的症状与其它的有机磷农药类似,但它的毒性较弱。在可查的两例乙烯利急性中毒案例中,这两个人,一个直接吃了20g乙烯利粉剂,一个空腹喝了250ml乙烯利溶液。这么大剂量,也只有在误服原液的情况下才能发生。
实际上,我国标准规定,葡萄中乙烯利残留量不能超过1mg/kg,按这个标准,正规使用的各种水果蔬菜上残留的乙烯利是不可能让人产生急性中毒的症状的。
另外,还有很多人会担心葡萄上残留的乙烯利会不会让人慢性中毒呢?其实这种情况也不会发生。
美国环境保护局(EPA)的一份报告认为,正常成年人每日可接受的乙烯利摄入量为每千克体重0.05毫克。也就是说,一个60公斤体重的成年人每日摄入3毫克乙烯利不会对健康产生任何损害。
这就相当于6斤符合国家规定的葡萄里乙烯利的残留量。每天吃6斤葡萄,我想绝大多数人也做不到。所以,也不用担心会有慢性危害了。
此外,乙烯利很容易就可以溶解到水里,仔细清洗水果也可以大大减少水果表面的残留。如果实在担心,买回家后,多用清水冲洗几次也能放心吃了。
三、“过量”使用影响水果品质,这是催熟剂自限性的表现。
既然说乙烯利在葡萄中使用的性这么好,那么为什么要销毁这多葡萄呢?是因为它有害吗?其实也不是。
植物激素的使用往往有很强的自限性,这个自限性主要来源于量的约束,适量用能促进生长,但过量却不利于果实生长。乙烯利也有这个问题,如果使用过量,水果会因为成熟过快而更容易腐烂,口感品质也更差。
有研究对巨峰葡萄采用不同浓度乙烯利处理与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发现,当适当浓度乙烯利处理时可促进葡萄物候期提前,同时有利于提高葡萄果实的总糖含量,降低有机酸含量,增大糖酸比,提高维生素C含量。
但过量使用时就不利于葡萄的生长,葡萄会提前落果,葡萄的口感也变差。所以,受制于这个因素,商家也不会多加。
此次销毁这么多葡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这些商户盲目使用而没有控制好乙烯利的使用量,导致葡萄过早落果,而且,葡萄的口感品质也变差。其实,这样的葡萄,即使不销毁,拿到市场上也卖不出好价钱,反而会影响当地葡萄的名声。
四、“催熟剂会导致儿童性早熟”是谣言!
有传言称催熟剂会导致儿童性早熟,这也是很多家长经常担心的一个问题。实际上,乙烯利能催熟葡萄,不代表它也能“催熟”人。
实际上,植物激素的本质是一种农药,毒性非常低。而动物激素是大分子的蛋白质。
也就是说,植物激素跟动物激素完全不一样,分子结构也有很大差异,它并不会使人性早熟或者不孕不育,就像花粉不会使人怀孕一样。无论是乙烯还是乙烯利都不能在人体内表现出性激素样作用,也不能参与性激素的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