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播前及秋播期间降水过程偏多,油菜整体秋播基础一般,迟播比例偏高,部分稻茬直播油菜受影响较大、前期苗情长势表现为苗小苗弱。越冬期晴好天气多、气温高,特别是1月以来气温较上年明显偏高、日照时数增加,有利于油菜补偿生长和苗情转化升级;降水持续偏少,部分地区出现不同程度旱情,影响油菜根系养分吸收和生长发育,但也利于控制旺长、促进根系下扎。当前,全省油菜陆续进入蕾薹期,正是加强春季田管、促进油菜春发稳长的关键时期,须加强苗情分类指导,抓好春季田管,夯实油菜丰产基础。
1 清沟理墒,抗旱防渍
一是疏通沟系。趁当前晴好天气,抓紧清理三沟、接通田头沟,无沟补沟,做到“三沟”配套,厢沟、腰沟、围沟“三沟”相通,为春季雨水较多时和油菜生长中后期田间排水降渍打好基础。二是抗旱补水。对于目前墒情不足、旱情持续的油菜田,要克服等雨、惜本思想,有条件的提倡采用高压水管喷灌,或者沟系灌溉洇水、即灌即排,并结合灌溉进行施肥,以水带肥促长,不能大水漫灌,以免造成土壤板结,不利于后期土壤养分释放。
2 因苗施肥,分类管理
今年越冬期气温较高、降水量不足,油菜的养分吸收不足。进入蕾薹期后,油菜生长旺盛,养分需求量大,要及时科学追肥。一是弱苗及早追肥促长。对于目前发棵较小、绿叶数较少的油菜田,需在气温回升后抓紧追肥促长,一般每亩施尿素3~5公斤,争取更多有效花芽分化,待薹高10厘米左右再及时追施薹肥,也可提早施用薹肥。一般每亩施20~30公斤45%三元复合肥加5公斤左右尿素,或10公斤左右尿素加5~8公斤氯化钾。二是壮苗适当迟施薹肥。对于植株个体健壮、群体较足的油菜田,需适当推迟追肥,减少无效分枝生长,一般推迟到薹高20~30厘米时追施薹肥。苗情长势介于二者的二类苗,薹肥可在薹高8~10厘米时追施。三是注重增施硼肥。自秋冬种以来雨水较少,丘陵等高亢地区土壤缺墒,会影响油菜根系对硼元素的吸收,建议对缺硼的地块,在蕾薹期至开花期叶面喷施2~3次速溶性硼肥,防止开花期“花而不实”,造成减产、绝收。
3 化除化控,防灾减灾
一是防治草害和蚜虫。春季化除注意防止产生药害,针对禾本科杂草发生较重、尚未抽薹的油菜田,在日均温回升到8℃以上的无风或微风晴暖天气,合理选择除草剂化除。对于草害较重、已经抽薹的油菜田,可在墒情适宜时,进行人工中耕除草。根据田间蚜虫发生情况,及时用药防治。二是防早薹旺长。对于旺苗和壮苗,可在薹高5厘米左右时每亩喷施15克左右的5%烯效唑,控制节间伸长降低株高,促进菜苗矮壮、后期抗倒、适宜机收。对于绿叶数较少、苗体较小的晚苗,不宜再化控。提早抽薹的油菜田,可积极推广摘薹技术,在主茎薹高25~30厘米时,摘取主茎顶端15厘米左右的菜薹,摘薹后看苗补施促枝肥,促进分枝抽生。三是防倒春寒。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情况,及时做好低温冻害防范应对,可在降温前2~3天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含氨基酸(腐植酸)类水溶肥等叶面肥料增强植株抗逆性;冻害发生后,及时查看油菜受冻情况,轻度冻害一般自行恢复生长,严重冻害每亩可酌情补施3~5公斤尿素或喷施叶面肥促进恢复生长。四是一促四防。在油菜初花期,根据植保部门的防治策略和意见,科学选用氟唑菌酰羟胺、啶酰菌胺等高效药剂进行防治。防治时用足水量和药量,手动喷雾每亩用水量不少于50公斤,机动弥雾及喷杆喷雾不少于20公斤,植保无人机不少于1.5公斤,上下均匀喷透。菌核病易发重发地区,隔5~7天再防治1次,提高防治效果。结合菌核病防治,可混配喷施速效硼肥、钼肥、磷酸二氢钾等,促进油菜后期生长发育,防“花而不实”、防菌核病、防“老鼠尾巴”、防高温逼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