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2024年度会议在花溪区迎宾馆召开。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宁波大学陈剑平院士,副主任朱有勇院士、康振生院士、张克勤院士、柏连阳院士,特邀专家刘旭院士,学术委员:南志标院士,种康院士、罗锡文院士、陈温福院士、韩斌院士、唐华俊院士、张洪程院士、李天来院士、张守攻院士、刘仲华院士、郝小江院士、李培武院士、吴义强院士、周卫院士等,贵州省科技厅厅长杨松,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杨未、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彭双阶、华南农业大学校长薛红卫、贵州大学宋宝安院士以及贵州大学在家的校领导、贵州省教育厅相关处室、贵州大学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重点实验室的专家教授参加会议。
杨未致辞。她表示,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以来,始终坚持党建铸魂、创新驱动、人才强基“三位一体”协同发展,重点聚焦四大研究方向,通过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深化产学研协同攻关,在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突破、高端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作为牵头建设单位,贵州大学将以本次会议为契机,组织专班,深入研究落实专家的意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持续完善学科平台、团队一体化建设机制,重点从3个方面来发力:一是强化有组织科研,在农药分子保障、发现、绿色合成工艺等前沿领域实现原创突破。二是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建设覆盖农药全生命周期的成果转化体系。三是紧紧围绕主战略、主定位,为贵州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她坚信在各位专家的指导下,实验室必将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枢纽。
彭双阶表示,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始终坚持“四个面向”,勇闯无人区,敢啃硬骨头,既通过卓有成效的、有组织的科研,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奋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等方面奋力跑出了“加速度”,也通过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促进了学校高质量发展和“双一流”建设。一直以来,华中师范大学全力支持实验室建设,打造一流科研平台、夯实科研基础条件、彰显使命担当。华中师范大学将继续以心无旁骛,不遗余力的姿态为实验室提供全方位保障与支持,在空间拓展上提速,在资源投入上加码,在机制创新上突破,全力护航实验室迈向世界一流。
薛红卫指出,华南农业大学高度重视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在人才引进、资源配置、经费分配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聚焦生物农药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开展攻坚,以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国际交流融合“三个融合”推动实验室的建设,期待各共建单位携手并进,继续发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努力把实验室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标杆,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绿色方案。
杨松表示,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始终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前沿科技创新,建成农药学、生物学、化学信息科学深度融合的创新矩阵,在绿色农药分子设计、绿色农药靶标发现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希望实验室以本次学术委员会为契机,在3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锚定国家需求,勇攀科技高峰;二是深化协同创新,形成发展合力;三是厚植人才沃土,激发创新活力。希望实验室及各共建单位高度重视即将面临的验收评估,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力争顺利通过科技部的评估,并在评估中取得好的成绩。
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校长宋宝安院士分别从实验室基本情况、研究水平与贡献、2024年度研究进展、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支撑服务情况、开放交流与运行情况、存在问题与努力方向等7个方面作了年度报告。他指出,贵州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和青岛清原集团三校一企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绿色农药创制与应用,解决绿色农药创制的关键科技问题,服务国家战略,聚焦我国重要主粮作物和经济作物的重大病虫草害,重点突破绿色农药创制理论与产业技术瓶颈,为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提供创新支撑。实验室承担科研项目340项、发表学术论文619篇,获得国际国内发明专利授权90项,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任务目标,高质量达成5年建设的中期目标值。下一步,实验室将瞄准农药学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结合国家“双一流”建设要求,提升学科和实验室水平,打造国际农药创新高地。
会上,华中师范大学杨光富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徐汉虹教授,贵州大学郝格非教授、金智超教授、宋润江教授、王培义教授依次作了学术汇报。与会人员讨论和确定了2025年开放基金,形成了学术委员会纪要。
期间,还召开了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2024年理事会,研讨实验室发展的重大事项、有关规划和重大财务决策相关事宜;谋划和研讨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2025年中期评价会的迎评筹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