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江苏省将“夏大豆增密精准调控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列入农业主推技术。该技术聚焦“增密”与“调控”两大核心环节,为夏大豆提产量与增效益提供有力支撑。围绕这一技术的关键要点,记者采访了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农业农村部大豆专家指导组成员、江苏省农科院副院长陈新研究员。
据陈新介绍,增加种植密度是当前全国大豆提单产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在这方面江苏省也结合自身地域特性进行了一些细化。淮南地区大豆种植密度可以增加到每亩1.3万株,淮北地区由于温度相对偏低些、病虫害发生较轻,种植密度可以增加到每亩1.5万株左右。当然,密度调整还需要综合考虑品种类型、土壤肥力等多方面因素。比如,生育期短、株型紧凑(主茎结荚型、叶片窄小、植株较矮、分枝收敛)的品种可以密植,反之,生育期较长、株型高大、分枝多的品种不宜过度密植;地力偏低的田块密度可以多增加些,地力较高的田块密度不宜过高。
陈新提醒,大豆增加种植密度之后存在两个风险。一是病虫害的发生,因为密植以后田间郁蔽度增加,植株中下部的病虫害会加重;二是倒伏,密植田块植株茎秆相对细弱且分枝较少,抗倒能力相对较弱,尤其是沿海地区倒伏几率更大。因此,密植大豆必须配套调控技术,将大豆株高降低,不仅可以防止倒伏,同时也能让营养成分更多地向花荚集中,促进产量提升。
据悉,在“夏大豆增密精准调控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中,株型调控是通过喷施烯效唑来实现的,将大豆株高控制在70~80厘米,单株分枝2~3个,单株粒数达到90粒以上。全生育期烯效唑用量为每亩3~4.5克(纯药用量,下同),分别于大豆分枝期和盛花期每亩施用烯效唑1克和2克加水30公斤进行叶面喷施,如阴雨天气过多造成植株持续旺长,可以每亩用烯效唑1.5克加水30公斤进行加控。
除密植和调控以外,大豆要实现优质、高产与高效,还需要配合高产品种选择、适期播种、种子处理及精量播种施肥一体化技术等技术。其中,播种前用包衣剂进行种子包衣,可以达到防控病虫害的目的;播种期间要根据土壤墒情,采用精量播种施肥一体机实现种肥同播、精量播种和精准施肥,确保一播全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