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农化 — 您身边的农业专家!

小麦纹枯病等病虫发生动态与防治技术意见(小麦纹枯病危害有哪些)

时间:2025-03-12 09:11:55编辑:147小编来源:undefined当前位置:首页>>国内时讯

2月下旬以来,我省气温逐步回升,虽在3月上旬初有短暂的低温过程,但各地小麦生育进程总体加快,当前全省小麦已陆续进入拔节期。受前期降水持续偏少,尤其淮北大部分地区自去年12月至2月上旬未出现有效降水影响,田间湿度较低,利于蚜虫、麦蜘蛛等病虫发生;2月中下旬以来,部分地区出现降水过程,加之温度升高,纹枯病扩展加快,据省气象台预测,下一阶段,我省气温偏高、降雨偏多,随着田间郁闭程度增加,预计蚜虫中等至偏重、纹枯病中等、茎基腐病偏轻发生。各地要强化监测预警,加强防治指导,切实做好小麦拔节期以纹枯病、茎基腐病为主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为夺取夏粮丰产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1  病虫发生概况

(1)纹枯病:据各地系统及大田调查,由于近期部分地区出现降雨过程,加之气温回升,田块病情上升较快,沿淮、淮北部分旱茬麦、沿海部分群体较大的稻茬麦田已达防治指标。主要发生特点有:一是始见病期早于上年,前期扩展慢,2月下旬以来扩展加快。全省最早2024年11月25日丰县查见病株(旱茬麦),较上年提早3天,与常年相当,但受前期降水持续偏少影响,病情总体扩展较慢;2月下旬以来,随着降雨增多、温度回升,病情扩展加快,沿淮、淮北、沿海等地均已见病。二是近期病情总体偏轻,发生区域集中且轻于上年。3月上旬调查,全省累计发生193.5万亩,比上年同期减少33.0%。发生区域集中在沿淮、淮北地区,徐州市累计发病面积占全省发病面积的74.3%,沿海大部分地区零星发生;发生程度总体轻于上年,3月上旬调查,全省平均病株率0.4%,低于上年同期的0.7%;徐州大田普查,全市病田率28.5%,平均病株率3.0%,低于上年同期的35.6%、4.1%。三是旱茬麦重于稻茬麦。徐州大田普查,旱茬麦病田率37.6%,平均病株率4.4%,稻茬麦病田率18.1%,平均病株率1.5%;丰县系统调查,旱茬麦、稻茬麦平均病株率分别为10.2%、4.9%;灌南大田调查,旱茬麦病田率7.6%,病株率平均2.4%,稻茬麦田仅零星查见。

(2)蚜虫:蚜虫偏轻发生,沿淮、里下河局部中等至偏重。当前我省蚜虫累计发生89.3万亩,比上年同期增加17.3%,全省平均百株蚜量5.0头,高于去年同期的1.7头,全省大部分田块百株蚜量在10头以下;发生区域主要集中在淮北、沿淮、里下河地区,局部田块发生程度明显重于上年。金湖平均百株蚜量达19.1头,最高百株蚜量达400头左右;姜堰最高百株蚜量达295头,远高于去年同期。

(3)其他病虫:总体偏轻发生。其中,麦蜘蛛,略重于上年,全省平均每尺单行虫量1.9头,高于上年同期(1.6头),沿淮、淮北部分田块虫量高,其中,洪泽每尺单行虫量31.9头,最高每尺单行虫量达1,150头,高于上年同期;睢宁每尺单行虫量13.3头,最高每尺单行虫量300头,高于上年同期。白粉病,2月4日首次查见(盐城阜宁),比上年迟5天,当前仅在东部沿海部分地区零星见病。茎基腐病,淮北地区零星查见。

2  防治意见

随着气温回升,小麦群体增大、田间郁闭程度进一步加大,利于纹枯病、茎基腐病、蚜虫等多种病害发生。各地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抓住重大病虫、关键时期,加强监测预警、强化分类指导、优化防控措施,科学打赢春季以纹枯病为主的小麦病虫防控第一仗。

一是加强监测预警。要根据测报规范要求,认真做好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工作,对纹枯病要加大对群体密度大、见病早的田块调查,准确掌握病情发生发展动态;对茎基腐病要加强对常发区域监测,同时对未开展种子处理或种子处理质量不高地区开展重点监测;对蚜虫要对重发区域进行持续监测调查。及时准确报送病虫信息,适时组织开展会商,结合天气趋势,发布预警信息,为正确开展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优化防控措施。返青拔节期是预防控制小麦纹枯病、茎基腐病等病害的重要时期。对纹枯病,选用井冈霉素、多抗霉素、木霉菌等提前开展预防,或在小麦拔节初期,田间病株率达10%时,选用噻呋酰胺、戊唑醇、丙环唑、烯唑醇等单剂或复配剂开展防治;对基腐病发病初期或上年重发区域,在提前拌种预防的前提下,于小麦返青拔节期,选用丙硫菌唑·戊唑醇、戊唑·噻霉酮等登记药剂或叶菌唑、氰烯菌酯、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等推荐药剂防治。选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高效自主飞行植保无人飞机于早晨露水未干时或傍晚施药,要用足药量和水量,喷杆喷雾机亩用水量20~30公斤,机动弥雾、静电喷雾亩用水量15~20公斤,高效植保无人机亩用水量不低于1.5公斤,将药液喷淋在麦株茎基部,确保防治效果。对发病重的田块,在第一次防治结束后7~10天开展二次防治;对蚜虫,当百株蚜量达防治指标时,应选用氟啶虫酰胺、呋虫胺、噻虫嗪、噻虫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啶虫脒等单剂或复配剂开展防治;对多种病虫混发区域,要统筹做好防控安排,实现“一喷多防”“一喷多效”;在病虫防控的同时,可结合苗情,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免疫诱抗剂,如芸苔素内酯、赤·吲乙·芸苔、三十烷醇、噻苯隆、二氢卟吩铁等,提升抗病虫和抵御倒春寒等能力,助力小麦单产提升行动。使用后的农药包装废弃物要做好回收处置。

三是强化分类指导。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结合举办技术培训、发放明白纸、张贴宣传海报、开展田间课堂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小麦纹枯病、茎基腐病等病虫害的危害性和防控的必要性,普及病害识别、监测和防控知识,为防控工作开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要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病害发生特点,细化技术措施,明确重点防控区域和关键防治时期,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方案,在选药、用药环节,要推广高效、低毒农药,指导农民科学用药;关键时期要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面对面、手把手”技术指导服务,确保防控技术措施精准落实到田,切实提高技术到位率和防治效果。

小麦病害免疫诱抗技术培训班在荆州举办(小麦病害防治药剂有哪些)

拟增资1.6亿元,托球股份有力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托球股份最新消息)

国内时讯本月排行

国内时讯精选